返回首页 > 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

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记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

  “1996年的秋天,16岁的我辍学了,坐在老家黑眼湾的山梁上,哭得一塌糊涂,想着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了。”

  “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成为了光荣的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代表我们宁夏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我新生。”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来自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一个普通农民。3月12日晚,她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位连任的基层代表,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

  “只要你在时代发展中做出了成绩,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给你出彩的机会,你就能够参与国家的发展,见证国家的发展。”

 

3月12日晚,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摄影/李小健

 

  “我们用尽全力鼓掌,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

  “现在宣布,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3年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2952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着14亿多人民的重托,在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作出的郑重选择。

  回忆起播报员宣读完计票结果那一幕,马慧娟仍满怀激动:“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用尽全力鼓掌,大家都不想停下掌声,因为这一刻,只有掌声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激动与振奋。”

  “这一刻,我们的心定下来了。当时就一个念头:这件大事定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了!”

  掌声如潮里,马慧娟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殷殷关怀。

  26年前的一次考察,将依江面海的福建与山大沟深的宁夏紧紧相连。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不久,亲赴宁夏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

  连续多天调研5县后,习近平同志对西海固老乡的“家徒四壁”深感痛心,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拉开了“闽宁协作”的序幕。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建立起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

  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此后,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但对宁夏的关心关怀仍隽永绵延,又分别在2008年、2016年、2020年三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调研,鼓励当地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赴闽宁镇考察,这里是19年前他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考察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弘德村。彼时,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他又开始为宁夏谋划如何走好乡村振兴新征程。

  从前风沙席卷的戈壁滩,如今防风林连成片、绿意妆点山峦;昔日“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全面脱贫、迈向乡村振兴。

  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里,就有着马慧娟被改变的人生。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马慧娟的故事,是泥土与种子的故事。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苦,一年到头饭桌上多是土豆和粗粮,青菜只有夏天才能见到。

  马慧娟从小喜欢读书,5岁多时就看着家中糊墙的报纸学识字,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连环画,四年级开始读隋唐演义……文学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童年的梦想中。

  虽说家里不富裕,但为了支持女儿读书,父母还是努力供她上学。然而初中毕业那年,小麦锈病导致她家的庄稼绝收,全家人吃饭生存问题自然成为跨越不过的沟壑。16岁的马慧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接过父亲的鞭子,赶着一对毛驴就去田野里犁地,梦想似乎跌进了干旱的泥土里。

  2000年,20岁的马慧娟刚刚成家不久,在“闽宁协作”的影响下,生态移民搬迁的春风吹遍宁夏,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了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

  “生态移民搬迁在我的眼前打开另一扇窗,我的心也跟着搬出了大山。”马慧娟一家人承包了8亩水浇地,依靠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来浇灌,旱涝保收。

  种完了田,和村中许多妇女一样,马慧娟开始到村子附近的蔬菜大棚务工,最少的时候一天赚8块钱,但是能够自己挣到钱,大家都很喜悦。“钱不多,但我们可以用来给家里买青菜、给孩子买零食,不用让他们天天啃馍馍。”

  日子越来越好,梦想的种子开始萌发。2008年,她顶着家里的压力花500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

  身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成为她心中的绿洲。干农活间隙,她就在田间地头写作。写她同工的姐妹,写望断归乡的老奶奶,写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写那方土地上的百态人生。

  “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不少网友留言:“你的文字让人心生安宁。”

  跌落泥土的种子得到时代浇灌,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她的故事被更多人关注到,她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陆续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各类平台发表,《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等6本书陆续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22年3月,马慧娟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李鑫

 

  当马慧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了大会堂,有人感叹,她的故事是个传奇。

  “我的故事不是传奇,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马慧娟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贫困群众一起改天换地、成就梦想。红寺堡,闽宁镇,宁夏每一个移民搬迁地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书写着翻天覆地的传奇故事。

  “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不可分割的”

  2018年,马慧娟38岁。

  这一年,她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一年,她第一次走进大会堂,见到了很多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人,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但现实的场景让她相信,她真的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会堂。

  全国两会召开时,母亲在电视上看得仔细,愣是从人群中找见了女儿,但老人家还是不敢相信:“没想到一个驴背上长大的姑娘,还能坐进人民大会堂里。”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马慧娟的质朴本色始终没有变,与群众的距离反而更近了。用她的话说就是:“前脚我能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后脚回来我就能下地干活儿。”

  每次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乡亲们都会拉着马慧娟说家常。谁家添了个牛犊,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啥时候能把大医院搬到咱镇上来……马慧娟把乡亲们的故事和心声认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笔记越记越多,故事也越写越精彩。

  群众在田地里挥洒的汗水被她写进了书里,乡亲坐在炕头上诉说的期盼被她写进了建议。在每年全国人代会上,她都积极为民发声,先后提交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成年人文化教育等相关建议。

  “20多年间,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红寺堡区可以成为一个典型,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告诉全国、告诉世界,所以建议把这里创建成全国移民搬迁致富提升示范区。”马慧娟说。

  2018年,马慧娟所在的宁夏代表团提出了加快宁夏高铁建设、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等建议。2020年底,银西高铁正式通车,宁夏迈出了融入全国高铁网的第一步,宁夏百姓期盼多年的“高铁梦”照进现实;退耕还林补助款继续发放,乡亲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每年的两会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每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马慧娟就马不停蹄地返回红寺堡,把党的好政策和大会精神耐心地讲给群众听。

  “可能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用双手从地里‘扒拉’出来的,我说对着呢,但是咱想一想,移民搬迁前,我们先人在西海固生活了几辈子,日子过好了吗?没过好。难道是因为不勤快吗?中国的农民哪有不勤快的,就是因为环境对我们的制约。”

  “党中央给指明了新的路子,易地搬迁了,黄河水来了,我们能通过各种方式增收,就连家里添了个牛犊都有补贴。我们农民手里有钱了,日子过好了,生活幸福了,这都离不开党中央给我们的照顾和关怀。”马慧娟说。

  “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2023年,马慧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翻开马慧娟的笔记本,我们看到,她用整齐的字迹,把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抄写下来。

  “感觉报告写得太好了。你看这一段:‘就是在国家需要时,毫不犹豫地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立法机构应尽的政治责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接受《中国人大》杂志采访时,马慧娟告诉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很多工作,比如立法审查、调研视察、列席常委会会议座谈,她都亲眼见证、亲身参与过。

  这些工作,让马慧娟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大家有的是产业一线工人,有的是外卖小哥,有的是邮递员,有的是公交车司机,还有理发师、建筑工人、个体经营户等,涵盖各行各业、各个民族、各个年龄段。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大代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自己的岗位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带着各个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聚在一起,谈发展、讲变化、提建议、说诉求。我们来自人民,我们也将人民的心声带到两会。”

  作为连任代表,今年是马慧娟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第六年,但是每一次的感受和心境又有新的不同。

  “每次走进大会堂,我都要鼓励一遍自己,要求一遍自己,要求自己不仅仅是把人大代表当成一种荣光,更要当成责任和使命。很多次,尽管我很努力,但也觉得惶恐。我太平凡了,生怕自己的平凡配不上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担不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但在代表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见证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成长。”马慧娟说,随着履职越深入,越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厚度、宽度、深度。

  “人民既是一个宽泛的词语,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践党的初心使命最直接的平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多年完善,到今年已经整整六十九年。这是我们的国之根本,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人民最基本的需求,符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中去。”

  “离开红寺堡来参加两会时,大家说:红寺堡,我骄傲。但我想说:感谢这样的制度,感谢这样的国家,我们生逢其时。”马慧娟自豪地说,“中国人,我骄傲!人大代表,我骄傲!”

 

记者|冯添、周誉东

责任编辑|成鑫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2023-03-17

最近报道

RELEVANT
  • 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期刊报送作品公示
    根据《中国期刊协会关于开展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期刊作品初评工作的预通知》要求,我社拟推荐《“新生代”下庄人》等2件作品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期刊作品。现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从2024年
  • 擦亮生态底色 书写美丽重庆新篇章
    初春暖阳,天朗气清。巴南区花溪河湿地公园,枝头浅露新芽,推着婴儿车低声呢喃的年轻夫妇,结伴竞走笑声爽朗的老姐妹,奔跑追逐嬉笑打闹的孩童,长江流水声成为这温暖而美好画面的旁白。花溪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曾经
  •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厚植数智力量新优势 赋能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巴渝大地上,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崭新图景正在徐徐呈现。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顺应经济社会转型新特征、新变化,紧扣国
  • 锚定目标定位 抓好“四个重大”  加快推动新沙坪坝图新图变图强
    新沙区因拼搏而美丽,新征程因奋斗而精彩。过去的一年,沙坪坝人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让城乡发展有了大变化。承前启后,站在新的起点,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主阵地、示范区、排头兵、领头雁”目标
  • 义渡人大 督行先锋
    “以前过马路要等红绿灯,现在好了,不仅修了过街天桥,还安装了电梯,安全又方便。”望着崭新的人行天桥,大渡口区百花社区居民徐嬢嬢高兴地说。徐嬢嬢口中所说的天桥,是大渡口区2022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厚植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新年伊始,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便拉开了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幕。回首2023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产业基础加快夯实,科创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
  •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贡献药监力量
    守底线保安全,追高线促发展。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守住药品安全底线,促进医药产
  • 九龙坡区:奋勇争先挑大梁 唯实争先作贡献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867.07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9%,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89亿元、增长11.1%,居中心城区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
  • 报送重庆新闻奖的作品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第26届重庆新闻奖(2024年度)评选工作的通知》,公民导刊杂志社推荐5个作品参评第26届重庆新闻奖(名单附后),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3月6日至3月13日。公示期间,各部门或个人
  • 铜梁区安居镇:观千年古城景韵 享滨水城市文明
    安居镇位于铜梁区北部,地处琼江、涪江交汇处,与合川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乡镇、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镇内有国家